大家都知道,宋朝的武将地位普遍不如文官。这里的“不如”并不是指武将的能力,而是指他们在朝中的地位。即便武将拥有显赫战功,往往也比不过文官的权势,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宋太祖当年设定的规矩。
因此,无论是在南宋还是北宋,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:文官不懂打仗,能打仗的武将却在朝中政治斗争中屡屡被压制。要说有例外,倒是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既能战斗又能治国的文官,他的初次亮相便以打败敌军20倍的战绩震撼了所有人,连毛主席都对他赞不绝口。
虞允文,出生于徽宗大观四年,身世显赫。他的祖先是唐朝贞观初年的大学士,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宠信,书法造诣非凡,是初唐三大家之一。
作为这样一个家族的后裔,虞允文从小便承载着家族的厚望。家族期盼他能够投身官场,恢复家族的荣耀,尤其是当时北宋末年,文官掌权的局势愈加明显。
或许是命运的安排,虞允文的聪慧才智早早显现出来。自从能够说话开始,他就表现得机智过人,七岁时便能写出优美流畅的文章。
展开剩余79%这类天赋异禀的人,无疑是官场的“天然材料”。在古代的玄学中,国家的选材通常并不单纯看重实际经验,而是优先挑选那些天赋超群的青年才俊。这些人,往往会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。
北宋的科举制度采用察举制,即父辈若为官,子女有机会继承其职位。虞允文凭借着父亲的影响进入了官场,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。
然而,靖康二年,金人掳走了徽钦二帝,宋朝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从此不再属于大宋。
这一年的变局促使新任皇帝宋高宗开始着手招揽人才,开启了科举制的全面改革。此时,虞允文已经44岁,之前他一直在家中照顾父亲,直到父亲去世,他才得以解脱,决定再次追求自己的梦想。
没想到,虞允文一出山便顺利考中进士,并获得了通判一职。彼时的虞允文,依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人,尤其是在岳飞被杀之后,南宋的官场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,许多武将要么告老还乡,要么投靠秦桧。
然而,虞允文却在这场风暴中幸存了下来。原因很简单,秦桧掌控朝政,但他的党羽几乎全是来自浙江的文官,而虞允文则出自蜀地,这让他始终无法融入高层的圈子。
当秦桧去世后,宋高宗显然不会错过清除这个奸臣势力的机会,虞允文作为非浙江籍的官员,便成为了高宗的得力助手。
他迅速得到了重用,并帮助高宗解决了长期困扰的蜀地财政问题,获得了赵构的极大赏识。此后,他被升任为秘书丞,开始参与更重要的国家事务。
然而,这时候的虞允文并没有想到,五年后,他将迎来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。带领一万八千宋军,他将会在与金军的对抗中打败十五万敌军,从此名扬天下。
靖康之变后,金国占领了汴梁及其他大片土地,但完颜亮依旧不满足,他借修缮都城之名派兵南下,明显是为攻宋做准备。
金人的举动引起了高宗的警觉,他派遣礼部侍郎王纶去金国试探。作为文官集团的成员,王纶回国后谎报军情,称金国并无威胁。与此同时,丞相汤思退也在上奏中表示金国不会轻举用兵,南宋应以议和为主。
然而,虞允文却看得更加深远,他坚信金人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南宋的侵略。如果继续忍让,大宋将面临灭国的风险。于是,他上书给高宗,直言金国必定会撕毁盟约,并依靠汴梁的地理优势,派遣五路大军南下,届时南宋必将无力抵挡,应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。
高宗听后十分认同虞允文的看法,立即将他擢升为工部尚书,并派他以贺使身份出使金国,实则为了调查敌情。
抵达金国后,虞允文因是文官身份被金人轻视。金人傲慢地邀请他比试射术,然而,虞允文百发百中,技惊四座,瞬间改变了金人对他的态度。
在金国期间,虞允文通过眼线和细致的观察,发现金人正在秘密制造兵器,并且大规模调动粮草,毫无疑问,金人已经准备好南下攻宋。虞允文匆匆告辞回朝,将金国的真实情况报告给了高宗。
绍兴三十年,虞允文带回了情报后,朝中迅速分为两派,一派主战,一派主和。虞允文坚定主战,建议加强北方防线,将金军阻挡在淮河以北。
高宗听后深感认同,随即采纳了虞允文的建议。然而,次年,金军在完颜亮的带领下分四路大军全面进攻南宋,所幸虞允文的坚持使得淮河前线宋军设置了两道防线,并且朝中开始积极增兵。
理应能够抵挡两个月的战斗,却在开战后迅速溃败。淮河一过,南宋的都城临安便直接暴露在金军面前。高宗焦急不已,命令虞允文前往前线督战。
当虞允文赶到时,金军已经逼近采石矶,倘若他们成功渡江,南宋便岌岌可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配资-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-股市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广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